闽菜福州菜
信息发布者:张国环 2018-01-25 20:11:48 转载
闽菜以福州菜为代表闽菜闽菜是以闽东、闽南、闽西、闽北、闽中、莆仙地方风味菜为主形成的菜系。以闽东和闽南风味为代表。 (1) 闽东风味以福州菜为代表,主要流行于闽东地区。闽东菜有"福州菜飘香四海,食文化千古流传"之称。选料精细,刀工严谨;讲究火候,注重调汤;喜用佐料,口味多变,显示了四大鲜明特征:一为刀工巧妙,寓趣于味,素有切丝如发,片薄如纸的美誉,比较有名的菜肴如炒螺片。二为汤菜众多,变化无穷,素有"一汤十变"之说,最有名的如佛跳墙。三为调味奇特,别是一方。闽东菜的调味,偏于甜、酸、淡,喜加糖醋,如比较有名的荔枝肉、醉排骨等菜,都是酸酸甜甜的。这种饮食习惯与烹调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有关。善用糖,用甜去腥腻;巧用醋,酸甜可口;味偏清淡,则可保持原汁原味,并且以甜而不腻,酸而不峻,淡而不薄而享有盛名。五大代表菜:佛跳墙,鸡汤氽海蚌,淡糟香螺片,荔枝肉,醉糟鸡。五碗代表:太极芋泥、锅边糊、肉丸、鱼丸、扁肉燕。 (2) 闽南风味以泉州菜为代表,主要流行于闽南、台湾地区,和广东菜系中的潮汕风味较近。闽南菜具有清鲜爽淡的特色,讲究佐料长于使用辣椒酱、沙菜酱、芥末酱等调料。闽南菜的代表有海鲜,药膳和南普陀素菜。闽南药膳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海鲜制作药膳,利用本地特殊的自然条件、根据时令的变化烹制出色、香、味、形俱全的食补佳肴。南普陀素菜出自千年名刹——南普陀寺,它是典型的传统寺庙素食,以米面、豆制品、蔬菜、蘑菇、木耳等为主料,出名的菜肴有40多种,每一道菜要么以色泽取名,如“彩花迎宾”,要么以主料取名,如“双菇争艳”,要么以形态取名,如“半月沉江”。闽南菜还包含了当地的风味小吃,无论是海鲜类的海蛎煎、鱼丸、葱花螺、汤血蛤等,还是肉食类的烧肉棕、酥鸽、牛腩、炸五香等,亦或是点心类的油葱果、韭菜盒、薄饼、面线糊等都令人垂涎欲滴,想要大快朵颐一番。 (3) 闽西风味又称长汀风味。以长汀菜为代表,主要流行于闽西地区,是客家风味。和广东菜系的客家风味较近。闽西位于粤、闽、赣三省交界处,以客家菜为主体,多以山区特有的奇味异品作原料,有浓厚山乡、多汤、清淡、滋补的特点。代表菜有薯芋类的,如绵软可口的芋子饺、芋子包、炸雪薯、煎薯饼、炸薯丸、芋子糕、酿芋子、蒸满圆、炸满圆等;野菜类的有:白头翁饧、苎叶饧、苦斋汤、炒马齿苋、鸭爪草、鸡爪草、炒马兰草、香椿芽、野苋菜、炒木锦花等;瓜豆类的有:冬瓜煲、酿苦瓜、脆黄瓜、南瓜汤、南瓜饧、狗爪豆、罗汉豆、炒苦瓜、酿青椒等;饭食类的有:红米饭、高梁粟、麦子饧、拳头粟饧等。肉食较出名的有白斩河田鸡,烧大块。 (4) 闽北风味以南平菜为代表,主要流行于闽北地区。闽北特产丰富,历史悠久,文化发达,是个盛产美食的地方,丰富的山林资源,加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,为闽北盛产各种山珍提供了充足的条件。香菇、红菇、竹笋、建莲、薏米等地方特产以及野兔、野山羊、麂子、蛇等野味都是美食的上等原料。主要代表菜有八卦宴、文公菜、幔亭宴、蛇宴、茶宴、涮兔肉、熏鹅、鲤干、龙风汤、食抓糍、冬笋炒底、菊花鱼、双钱蛋茹、茄汁鸡肉、建瓯板鸭、峡阳桂花糕等。(5) 闽中风味以三明、沙县菜为代表,主要流行于闽中地区。闽中菜以其风味独特、做工精细、品种繁多和经济实惠而著称,小吃居多。其中最有名的是沙县小吃。沙县小吃共有162个品种,常年上市的有47多种,形成馄饨系列、豆腐系列、烧麦系列、芋头系列、牛杂系列、其代表有烧麦、馄饨、夏茂芋饺、泥鳅粉干、鱼丸、真心豆腐丸、米冻皮与米冻糕。(6) 莆仙风味以莆田菜为代表,主要流行于莆仙地区。莆仙菜以乡野气息为特色,主要代表有五花肉滑、炒泗粉、白切羊肉、焖豆腐、回力草炖猪脚、土笋冻、莆田(兴化)米粉、莆田(江口)卤面、莆田(西天尾)扁食、酸辣鱿鱼汤。 福州特产福州特产是指大量产于福州的动植物产品。福州特产有橄榄、福桔、龙眼、荔枝、芙蓉李、茉莉花茶、胎漆器、木画、木雕、纸伞、贝雕、瓷器等。福州特产有橄榄、福桔、龙眼、荔枝、芙蓉李、茉莉花茶、脱胎漆器、木画、木雕、纸伞、贝雕、瓷器等。福州角梳是中国传统的名牌产品,曾在巴拿马、芝加哥、加拿大举办的“万国博览会”上展出过,荣获金牌奖和金盾奖。福州角梳采用中国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绵羊角为原料。角梳的加工,工艺精细。一把角梳从原料制成产品,需经过二十五道工序,使每支角梳都色泽莹亮,光润如镜,现又增加了新品种,在制成的角梳上运用传统漆画工艺技法,精心绘制了虎、豹、狮、象等10多种飞禽走兽和南国花草的图案花样,画面生动,永不褪色,深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。 橄榄福州名果之一,有丁香、惠圆、长营等名品,果面青绿、肉色黄白、味甘质脆。可加工成拷扁橄榄、甘草橄榄、五香果等,深受游客欢迎。福州特产福州特产 福桔福州名果之一,鲜红美观,甜酸可口,大部分都销往华北市场,福桔皮、核、络都具有药效,制成的桔饼有化痰镇咳、温胃健脾的效用。 龙眼福建六大名果之一,果实清甜可口,龙眼干为滋补名品,以郊区红核仔、长乐扁匣榛等为名品,驰名中外。 荔枝福建名果之一,唐以后历为贡品,有亮功红、下番枝、红绿、陈紫等为名品,可晒干,酿酒和制成罐头等食品,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。 芙蓉以永泰县最为出名,甜酸适口,品质上乘,可鲜食,也可加工成应子、李片、李咸、李饼等,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。福州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,历史悠久。这种纸伞做工十分的精细。工人们采用油画、彩画喷福州特产花和绢印等方法,在纸伞上绘制了花鸟、山水、人物等图案,十分雅致美观。一把优质的纸伞可在撑开、收回一万多次后仍不变形,在水里浸泡二十四小时不变质,在近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不变质。福州纸伞除畅销国内市场外,还畅销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。不是因地得名,而是因草得名,福州郊区的马蔺草,俗称台湾草,它来源于台湾省,它同中国东北的乌拉草及南美的巴拿马草齐名于世,被称为世界上的“三棵宝草”。马蔺草呈三角形,长而柔软,用它编的各种草制品,如草帽、手提包、床席等,细致光滑坚韧耐用,散热性强,深受用户的欢迎。 福州食品特色福州饮食文化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具有浓郁的南国地方特色。特别是福州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,在烹饪界独树一帜,成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主体,故有“福州菜飘香四海,食文化千古流传”之称。福州美食,高档的有闽菜系的满汉全席、鱼翅席、海参席、燕窝席、鱼唇席、佛跳墙等;其中最享盛名、誉满中外的是“佛跳墙”,被列为闽菜谱的“首席莱”。闽莱常列为国宴之一,曾宴请西哈努克亲王、里根总统、伊丽莎白女王等国内外佳宾。福州的风味小吃有鱼九、扁肉燕、虾酥、蛎饼、光饼、鼎边糊、芋粿、春卷、炒粉、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,深受广大民众和游客的欢迎。近年来,福州还引进了川菜、粤菜、京菜、浙菜、苏菜和西餐、西点等其他七大菜系的名菜,使饮食业形成繁花似锦、众星拱月的盛景,被人称为是“美食家的乐园”。 闽莱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,菜谱多达2000余种,其选料精细,用料和调味均以地方材料为主;操作严谨,注重刀工、火候;擅长炒、留、煨、炖、蒸、爆诸法,偏重甜、淡、酸、汤,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。闽莱在色、香、味、形、器以及选料、用料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,具有多汤、清鲜、和醇、荤香不腻、精细典雅等特色。在烹调技艺上,最突出的特点有四个:一是善于调汤,以汤保味。有“重汤”、“无汤不行”、“一汤十变”、“百汤百味”之说。福州菜的厨师能在一种原汤中加上适当的辅料,比如红糟、桔汁、沙茶酱、虾油、香菇、冬笋、鱿鱼、鲫鱼、干贝、竹蛏乃至茉莉花、乌龙茶等,就可以使原汤变化出无数美味,而又不失其本味。因此,有人称“汤”是闽菜的精髓。二是刀工奇巧,着意在味。闽菜对刀工的要求严谨、精当、细腻。要求切丝如发,片薄如纸,造型美观,使刀工更好地体现和突出闽菜的风味。例如,将仅红枣般大小的黄螺肉,用滚刀法切成如纸薄片,且厚薄均匀,使之成菜时极其脆嫩。三是调味独特,自成一格。闽菜的调味偏于甜、酸、淡,这也是区别于其他菜系的标志之一。福州菜的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,所以用糖以去腥膻;用醋达到酸能爽口,适合福州气候;淡是为了能保存本味和鲜味;并且做到甜而不腻、酸而不涩,淡而不薄。此外,福州菜还善于运用各种调味,特别在用糟方面有独到之处,以糟烹制的名菜有醉糟鸡、糟片鸭、烘糟鸡、烘糟羊、三丝拌糟鸡、淡糟香螺片、糟汁氽海蚌等。四是手法多变,各臻其妙。闽菜手法有炒、蒸、煨、熘、炸、爆等25种以上,尤以炒、煨、熘、蒸、等见长,烹制出的菜肴不但味美,有独特的风味,而且外形生动多姿,色泽明亮艳丽,器具小巧雅致,达到观之赏心悦目,食之心醉神迷的境界。 佛跳墙佛跳墙是将鸡、鸭、鱼、参等原料用文火煮沸后装入酒坛,加入鲜汤,密封坛口,文火烘煨,待鲜汤收汁时揭开封口,再加进鸡汤及调味佐料,重新密封烘煨而制成煲类菜肴。此菜配料考究,做工精细,集中了闽菜在选料、刀工、火候等方面的特点,味美醇厚,色香俱全,是福州地区的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传统名菜,誉满中外,被各地烹任界推为闽系菜谱的“首席菜”。佛跳墙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。据传最初出自清朝同治末年(1876年)福州官钱局一位官员夫人之手,后经闽菜奠基者郑春发加以细心改进而定型。有一天,福州官钱局的这位官员在家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。官员夫人对烹任颇有研究,便效法古人将鸡、鸭、猪肉和几种海鲜加上佐料,一并放人空酒坛内煨制,名曰“福寿全”。酒坛上桌启盖后,香气扑面,周莲品尝后更是赞不绝口。回衙后,周莲仍然惦念不忘,遂命衙厨郑春发登门求教仿制。郑春发掌握制作方法后,又根据烹饪的“色、香、味、型”四大要素,在用料、宰杀、浸泡、剁切、装坛和调味方法上做了改进,尤其是多用海鲜,少用畜肉,使之更加荤香可口。后来郑春发集资经营聚春园莱馆。一天,一批举人、秀才到聚春园聚会,“福寿全”这道菜抬上桌后,坛盖一打开,立刻满堂溢香,众人拍手叫绝,纷纷吟诗赞美,其中有两句诗曰:“坛启荤香飘四邻,佛闻弃禅跳墙来”。从此,“福寿全”就被易名为“佛跳墙”。现在的"佛跳墙"在选料上荤素搭配、甜酸兼有,品尝起来更添一番独特风味。 鸡汤氽海蚌鸡汤氽海蚌是将长乐漳港所产的海蚌即西施舌切成薄片,在沸水锅中氽至六成熟后,用绍兴酒等调料腌渍,吃时淋以烧沸的鸡汤,现淋现吃。此菜鸡汤清澈见底,蚌肉如水中芙蓉,脆嫩鲜美,味道极佳,余味悠长,营养丰富,是福州的传统海味名菜。郁达夫在1936年所著<饮食男女在福州>一文中,称赞此菜为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的神品。1983年在全国烹任技术鉴定会上,此菜在福州八大名莱中获最高评价。 荔枝肉荔枝肉是福州传统名菜,已有二三百年历史。因色、形、味皆似荔枝而得名。制法是将猪瘦肉剞上十字花刀,切成斜形块。因剞的深度、宽度均匀恰当,炸后卷缩成荔枝形,佐以番茄酱、香醋、白糖、酱油等调料即成。 芋泥芋泥是将槟榔芋头蒸熟后用刀板压制成泥,加入白糖、鸡蛋、熟猪油和水搅拌均匀,装碗上笼用旺火蒸-小时取出,淋上熟油,并用切碎的红枣、瓜子仁、樱桃、冬瓜条糖等分别撒在面上而制成的。此菜香郁甜润,细腻可口,是闽菜传统甜食之一。据说1839年,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,英、德、美、俄等国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,特备了西餐凉席宴请林则徐,企图让林则徐在吃冰淇淋时出洋相。事后,林则徐也备盛宴回请,几道凉菜过后,端上来芋泥。芋泥颜色灰暗,不冒热气,乍看犹如凉菜,实则烫舌。外国领事们一见佳肴,纷纷舀起来就吃,满嘴粘着,烫得晤晤直叫。林则徐这时才幽默地介绍说:“这是中国福州的名菜芋泥。”芋泥深受福州人的喜爱,是酒楼、菜馆宴席上的常菜。每当宴席接近尾声时,端上来的最后一道“压轴”菜,通常都是芋泥。 鼎边糊鼎边糊是将米浆均匀轻泼于铁锅内缘四周,烘干后铲入由蛏、蚬、蛤、香菇、虾米、葱、黄花菜及配料制成的沸汤内而成。刚出锅的鼎边糊白脆薄润,汤清不糊,食之细腻爽滑,清香可口,是福州人人喜爱的独具一格的风味小吃。福州人几乎家家都会做鼎边糊。每到“立夏”,市民和郊区的农民都要做鼎边糊过夏,农闲时农家也经常制作、食用鼎边糊。早起晚上街头巷尾更处处是鼎边糊小吃摊。1961年朱德在福州品尝鼎边糊时说:这么简单的原料,这么简便的制作,这么简化的吃法,却有这么引人的魅力,真叫人尝后难以忘怀。如今,鼎边糊还有袋装“鼎边糊片”,可以随时煮食。 鱼丸鱼丸是用鲤鱼、鲨鱼或淡水鱼剁茸,加甘薯粉(淀粉)搅拌均匀,再包以猪瘦肉或虾、鲟肉等馅心,制成丸状食物,是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之一。鱼丸的来历据说与秦始皇有关。这位性情急躁的“千古一帝”喜食鱼,但又十分讨厌鱼刺,有好几个厨师为之丧命。有一次,轮到一位名厨为秦始皇做莱,他洗好鱼后,想到自己吉凶未卜,身家性命全系在这条鱼上,不由得怒火中烧,顺手用刀背狠狠地向鱼砸去,鱼砸烂了,鱼刺也露了出来。这时,太监来传膳,他急中生智,顺手拣出鱼刺,将砸得稀烂如泥的鱼肉在汤里氽了丸子。秦始皇吃了丸子后,十分高兴,便给它取了个异常的名称:“皇统无疆凤珠氽”。以后鱼丸从宫廷传到了民间。福州鱼丸是以鱼肉做外皮的带馅丸子,选料精细,制作考究,皮薄均匀,色泽洁白晶亮,食之滑润清脆,汤汁荤香不腻。“没有鱼丸不成席”。从这句俗语中便可知福州人对鱼丸的偏爱了,尤其是那些久别故里回榕探亲的侨胞,都以能品尝家乡的鱼丸而感到欣慰。 蛎饼蛎饼,福州传统风味小吃。将浸泡后的大米、黄豆磨成浆,海蛎肉、猪瘦肉、芹菜调成馅,用特制的长柄瓢勺炸制而成。成品为圆形,色呈金黄,壳酥香,馅鲜美,味荤,可单独食用。福州人大多把蛎饼做下粥小菜,若与鼎边糊同吃更佳。 春卷春卷,又名春饼、薄饼,是福州民间流行的传统小吃,历史悠。据说宋时福州有个书生,为了温书应试,整天埋头攻读,常常废寝忘食。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劝他也没用;就想了个办法:把米磨制成薄饼,以莱肉为馅,包成卷筒形,既当饭,又当莱。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,并逐渐流行于城乡各地。福州人春节期间常常食用,跟北方过节包饺子一样普遍。蔡襄曾写诗赞说:“春盘食菜思三九”。现在春卷皮已改用面粉,馅一般用豆芽、韭菜、豆腐干,有的还放上肉丝、笋丝、葱花等,较高级的春卷则用鸡丝或海蛎、虾仁、冬菇、韭黄等制作而成。春卷用微火油炸至金黄色,外酥内嫩,又称为“炸春”。 芋粿 芋粿,福州传统风味小吃。以早米、白芋为主料,故名“芋粿”。做法是,将早米浸泡后磨浆,白芋刨成细丝,调和搅匀加花生、芝麻、盐巴等配料上蒸笼蒸熟,切成小块,下锅油炸而成。皮呈金黄色,外酥香,内软嫩,味美适口,多与鼎边糊、肉粥、鸭羹粥、豆浆等配食。 九层粿 九层粿,又名九重粿,福州传统风味小吃。每逢重阳节,福州风俗登高,吃九层粿,寓意步步高升。九层粿的做法是:用上等晚米磨成稀浆,加上配料,分九次倒入蒸笼,蒸熟后形成九层。加白搪、红糖的果面为黄色,次层与底层为白色,中间呈红色,切成三角形,质嫩甜润,适于冷食。民间蒸九层粿多不加糖,蒸好后适于加肉丝、香菇、花蛤等煮食。 光饼 光饼是用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的饼类食物,直径约6厘米,中间带有穿孔,食之香脆可口,是福州人所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。光饼还有另一种类型,即改盐为糖,形状也比咸饼大一倍,被称为“征东饼”。无论“光饼”还是“征东”饼,其名均与戚继光入闽抗倭的传说有关。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,侵寇侵扰福建沿海,戚继光奉旨率戚家军入闽抗倭。当时倭患猖獗,战事不断,沿途百姓争相犒劳三军,但戚家军军纪严明,不收礼品。闽清县的老百姓就特制了一种中间带孔的饼,用卤咸草串起来,挂在成家军将士的脖子上,戚继光深感百姓爱军心切,又看军队也需要便于携带的干粮,就命将土接受了百姓的一片心意。消息传到福州后,当地百姓制作了一种体积比闽清饼小一圈更便于携带的饼,用细绳穿起来赠予戚家军。戚继光在作战中见这种饼非常实用,就令伙头军如法制作。后来,人们为纪念戚继光抗倭,就称小饼为“光饼”,称大饼为“征东饼”。光饼深受福州人的喜爱。古代文人喜吃光饼,那些进京赶考的举子路过福州时,都要买许多光饼用作途中干粮,久而久之,吃了多少光饼就成了衡量举子们用功程度的代名词。现在的福州人吃光饼,更有诸多花样,有将炒干的海苔菜夹在饼中再加上酸辣佐料的苔菜饼,有将芥菜心夹在饼里的辣菜饼,还有将米粉肉夹在饼里的夹肉饼等等。以前光饼届于街头小吃,不登大雅之堂,如今福州人宴桌也摆上了光饼。福州人在请远方客人品尝光饼时,都要自豪地给客人介绍光饼的传说。 葱肉饼 葱肉饼,福州传统风味小吃。以面粉为主料,以猪肥膘肉、葱花、生芝麻为辅料制成的一种烤炉酥饼。做法是:把面粉揉成饼皮,肥膘肉丁用白酱油、味精、精盐、五香粉或椒盐、胡椒粉等佐料腌醉做成馅料,包馅时塞进大把葱花,饼面上撒入生芝麻,贴炉烘熟。福州传统风味小吃中还有一种叫虾干肉饼,制法与葱肉饼相似,形状大小与光饼相同,加虾干碎、肉丁、椒盐等为馅,贴炉烤制而成,香酥可口,已有三四百年历史。 肉松 肉松是用猪瘦肉、白糖、红糟、酱油、熟油精制成的细丝状食品,食之酥甜脆,油而不腻,入口自溶,鲜美可口,是福州的名特食品之一。肉松相传是福州一位官厨补错救急而发明的。清咸丰六年(1856年),福州盐运使刘步溪的厨师林鼎鼎,在烹调时不慎把猪肉煮得太烂,这时盐运使招待客人又催着送菜。林鼎鼎灵机一动,急忙加入各种配料,炒制成肉丝粉末端上席去。谁知客人们品尝后纷纷赞不绝口,盐运使以后每招待客人都要林鼎鼎专门烹制这道菜。后来,林鼎鼎辞去官厨回家开设店铺,专门制作油酥肉松,并挂起“鼎日有”招牌,意为“鼎中日日有”,风靡榕城。福州官吏进京还把它作为贡品或礼品,于是扬名全国。福州“鼎日有”肉松有油酥肉松、干贝肉松、牛肉松、兔肉松、鸡肉松等品种,1981、1982年连获商业部和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,获外贸部授予的荣誉证书,畅销国内及香港、台湾、东南亚等地,特别为福州籍华侨所喜爱。 燕皮燕皮是将猪瘦肉用木棒捶成肉茸,放入上等甘薯粉,制成薄如纸张的片状食品,又称肉燕皮。福州肉燕皮创于清末光绪年间。成品燕皮色白质香,平滑细润,脆嫩爽口,可切成丝状煮食,是福州特有的风味小吃。晾干后的燕皮可以长久储存,是馈赠亲友的佳品。肉燕皮配以其它原料,可做成扁肉燕、太平燕等多种名菜和风味小吃。扁肉燕是将鲜鱼肉、猪五花肉、虾干、芹菜茎剁成馅;以切成二寸方片的干燕皮包馅,并将燕皮中腰合拢捏紧,使边缘自然弯曲成长春花形,又名“小长春”。待蒸熟后入开水中煮沸捞起,调入紫菜、芹菜米、虾油、绍酒等佐料,冲入猪骨汤即成。此菜与鸭蛋共烹即成福州地区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的必备菜肴--太平燕。太平燕因其别具风味、香郁可口和菜名中蕴含的太平吉利之意而倍受福州人青睐。过去在喜庆宴会上,每当“太平燕”上席时,鞭炮齐鸣,客人们停筷停杯,恭候新郎、新娘或寿公、寿婆前来向宾客敬酒,使喜宴气氛达到高潮。 线面 线面,福州特产。以精面粉为原料;辅以精盐、茹粉、食油等手工拉制晾干后而成。福州线面主要有两大品种:一种称为特线面,面条稍粗,直径在0.7毫米以内;另一种称为“面尾”,面条较细,直径在0.6毫米以内;有的能用半公斤的面粉,制成直径在半毫米以内,长度5.5-6米的线面近1000根,连接起来长达6公里,可以说是“面粉纤维”了。线面手工制作时间长达9小时,经和面、揉条、松条、串面、拉面等7道工序,具有煮时不糊,柔韧滑润,嚼不粘齿,牵丝缕缕的特点。宋代名诗人黄庭坚的<过土山寨诗>:“汤饼一杯银丝乱,牵丝如缕玉簪横”,说的就是线面。因福州民间传说线面是九天玄女指点创制的,所以福州的线面工人拜九天玄女为“制面始祖”。家里供奉九天玄女神像,神像旁悬挂对联,左边是“金梭玉帛”,右边是“牵丝如缕”,横批是“巧夺天工”。福州线面以其精湛的制作技术,美妙的滋味,风行于世,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,成为家家户户常备的食品。线面的煮食方便简单,将线面投入沸水锅中,待线面上浮后捞起,盛放在碗内,即倒入炖好的羊肉或鸡肉、上排等高汤,芬香味美;福州风俗,过生日时要吃线面煮成的寿面,-般用鸡汤,再加上两个鸭蛋,称为“太平面”,象征着平安长寿。外出远行,或迎送宾客,也要吃上一碗太平面,希望一路顺风和家居平安。现在宾馆中也有炒线面的吃法。福州龙须线面两次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,畅销海内外,尤为华侨所喜好。 鱼露 鱼露,福州特产,俗称虾油,有些地区称为鱼酱油或水产酱油。它是精选新鲜小海鱼为原料,经数月或数年发酵,酿制成鲜味液态调味料,其色泽橙红,滋味鲜美,为福州居民烹饪佐餐常备的风味品。 下一站,美食!
点赞
0
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相关热词搜索:
声明
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