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轮作休耕让土地能“歇口气”

    信息发布者:张国环
    2018-01-25 19:20:10   转载

      季节性休耕试点村河北衡水深州市榆科镇下博村的玉米长势良好。村民石福林往年种两茬粮食,如今只种了一茬玉米。 本报记者 乔金亮摄

      近期出台的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要求,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。日前,农业部、环境保护部等十部委出台《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》,对在部分地区探索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进行了安排。前期探索情况如何,今后试点应如何推进,记者采访了试点地区的农民和专家。

      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

      7月中旬,河北衡水深州市榆科镇下博村的玉米正处于拔节后期,病虫害轻,长势很好。“下了一场雨,玉米就长起来了。”村民石福林种了20亩地,往年种两茬粮食的他如今只种一茬,他因此领到了每亩500元的季节性休耕补贴。

      石福林边查看苗情边告诉记者,原来收完小麦种玉米,现在只种玉米。小麦耗水大,生长期又降雨少,需要打井抽水灌溉,一季小麦要浇3次水,每次60立方米。以前种两茬的时候,他老感觉地力不够,就多用化肥。以前光种玉米就需要100斤化肥,现在减到了80斤。在他看来,季节性休耕能有效节水节肥。

      下博村是季节性休耕试点村之一。全村350户人,耕地面积4000亩,去年和前年都实施了季节性休耕。今年,村民种植玉米2000亩,种了辣椒、杂粮2000亩,还与附近的几个养牛场签订了青贮玉米收购协议,收益稳定。

      在河北,农业用水是社会总用水的大头,冬小麦灌溉又是农业用水的大头。河北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刘贵波告诉记者,把小麦、玉米一年两熟改为早播玉米一年一熟,实现一季(小麦)休耕、一季(玉米)雨养,这实际上是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。可以充分利用玉米雨热同期的优势,减少地下水的开采。同时,通过休耕小麦,使得土壤中的氮、磷、钾以及有机质含量提升。

      河北省是资源型缺水省份,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/7。衡水、沧州等地所处的黑龙港流域是最缺水地区,58个县大多数耕地是盐碱地,主要靠抽取深层地下水灌溉。由于多年严重超采,这里已形成7个漏斗区。2014年以来,结合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,河北在漏斗区的41个县开展了季节性休耕试点,努力探索耕地休耕制度。去年秋季休耕面积达到104万亩。

      “通过前两年试点,季节性休耕取得了初步成效。”河北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说,一是节水。据对11个县73个休耕点调查,休耕期间减少灌水3.8次,亩节水180立方米左右,104万亩休耕地累计节水3.24亿立方米。二是环保。休耕小麦后,每亩减少化肥使用26公斤、农药0.5公斤,减轻了化学投入品对土壤的污染。三是养地。休耕地与非休耕地相比,土壤有机质含量略有降低,但速效磷含量提高0.3%,速效钾含量提高0.12%。

      先行聚焦600多万亩重点区域

      生态环境“紧箍咒”对农业的约束日益趋紧。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,一方面,农业资源长期透支、过度开发,大量开荒种地、围湖造田和开采地下水,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。另一方面,农业面源污染加重,土壤退化,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,已经亮起了“红灯”。利用现阶段粮食供给充裕的宽松环境,在部分地区开展耕地休耕制度试点,缓解绷得过紧的资源环境压力,利于耕地的休养生息。

      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,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种植制度,将禾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、旱地作物与水田作物等轮换种植,可以调节土壤环境、改善土壤生态,起到改良土壤、培肥地力的作用,增强农业发展后劲,实现“藏粮于地”。其中,对重金属污染地区实行休耕、替代种植和修复治理,使产地环境得到改善、产品质量得到提升;对北方连作障碍严重地区开展轮作,可以减轻病虫害,减少农药使用,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。

      当前,我国土壤退化、生态脆弱的区域较广、比重较大,只能选择问题突出、治理紧迫、代表性强的区域,先行开展试点。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说,今年,国家率先在东北冷凉区、北方农牧交错区开展轮作试点,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区、湖南重金属污染区和西南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休耕试点。先期启动616万亩耕地轮作休耕试点,今后3年至5年,根据农业结构调整、国家财力和粮食供求状况,将适时研究扩大试点规模。

     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陈生斗说,轮作重点在东北冷凉区、北方农牧交错区。该区域过去有粮食与经济作物、主粮与杂粮等轮作倒茬的习惯,曾经是“漫山遍野大豆高粱”。这些年,受效益影响,农民大规模弃豆,玉米成了“铁杆庄稼”,连年连作连种,既造成病虫害加重,也造成土壤养分失衡。需要恢复粮豆轮作模式,推行种地养地结合。

      而休耕则集中在地下水漏斗区、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。河北黑龙港地区地下水超采过度,形成了约3.6万平方公里的“漏斗区”;湖南长株潭地区由于土壤本身重金属含量高,加之工业“三废”、土壤酸化等问题,导致重金属污染严重;西南西北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,耕地过度开发利用。需要通过休耕,让耕地得到休养生息,生态得到治理修复。

      兼顾技术模式和利益补偿

      耕地轮作休耕既是制度创新,也是栽培方式的改变。记者采访了解到,一些地方的农民不一定能马上习惯,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因此,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,要分类指导、精准施策,制定完善分区域、分作物的技术模式。

      眼下,不同区域的技术路线已基本明确。在地下水漏斗区,遵循气候特点和作物生长规律,实行“一季休耕、一季雨养”,休耕需抽水灌溉的冬小麦,只种雨热同季的作物。对于治理修复受污染耕地,或采取农艺措施,种植吸收积累作用强的植物;或采取化学措施,施用石灰等将重金属钝化;或采取物理措施,翻耕土壤降低重金属活性。此外,在生态严重退化地区,连续多年改种防风固沙、涵养水分、保护耕作层的植物,促进生态改善。

      湖南省农委副主任邹永霞说,湖南针对不同的土壤情况,制定了3条治理路径:一是分类休耕,按耕地污染程度,可达标生产区、管控专产区、作物替代种植区休耕时间2年至3年;二是边休耕边治理,休耕地统一实施施用石灰、种植绿肥、种植吸镉作物等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;三是加强耕地保护,休耕期间开展沟渠、田埂等农田基础设施的维护,保证休耕结束后能迅速恢复生产。

      贵州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份。科学的休耕方式对减缓石漠化的发生与治理,对土壤污染的降解、土壤肥力的保持等都有积极作用。贵州省农委种植业处处长易勇说,已制订省级和县级实施方案,原则是巩固提升产能,对休耕地采取保护性措施,禁止弃耕、严禁废耕,不能减少或破坏耕地,确保急用之时能够复耕。力争用3年时间,初步建立耕地休耕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,集成推广种地养地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技术模式。

      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,技术指导要先行。但根本的还是要建立利益补偿机制,对承担轮作休耕的农民给予必要的补助,这样农民才会主动轮作、愿意休耕。据介绍,每年河北地下水漏斗区季节性休耕试点每亩补助500元,湖南重金属污染区全年休耕试点每亩补助1300元(含治理费用),贵州和云南两季作物区全年休耕试点每亩补助1000元,甘肃一季作物区全年休耕试点每亩补助800元。

      专家建议,为便于试点的监管,鼓励以乡村为单位,集中连片试点。有条件的地方,要发挥种植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,增强补助的精准性。试点县要科学布点,定期监测评价试点前后耕地地力水平、重金属含量、地下水位等指标变化情况,做好数据积累和分析工作,跟踪评价试点成效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